餐饮空间设计 中式餐厅空间设计 http://www.gzhdjj.cn/a/322.html “情”,相似选择,说服力的第五把武器(二)|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第十六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20篇推文。 全文共257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引言 牛津大学的凯文教授,正坐在一架飞往纽约的航班上。 凯文的邻座,是一名25岁左右的小伙子,名叫伊森; 伊森长得很阳光,性格开朗,和凯文很聊得来,两人一路上相谈甚欢。 还有一个小时,飞机就要降落在肯尼迪机场,空乘给每个人发了入境卡,需要填写。 凯文教授看到伊森的入境卡上,具体的入住街道地址没有填写,他提醒道, 伊森,最近管得很严,入境卡上的地址是一定要填的,否则会很麻烦...... 伊森摊了摊手,表示自己确实还没有具体地址可以填,怎么办? 他想了一小会儿,随即耸了耸肩,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笑着对凯文说, 没事儿,我有办法,你瞧好吧...... 凯文有点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哪来的自信; 他还记得自己上次因为地址没填的原因,在入境处折腾了好长时间。 可伊森却真的给人一种莫名的“自信”,似乎他真的有办法? 下了飞机,一行人在入境柜台前排着队; 凯文就排在伊森的后面,他全神贯注地等着看伊森到底有什么办法能过关。 入境柜台后面,是一名女警官,她面无表情、按部就班地接过伊森护照,采集指纹,拍照; 在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之后,终于,女警官开始打开那张入境卡,仔细看了起来; 就在此时,伊森突然看到女警官胸前的名牌,他笑了,大声惊叹道, 哇~~~~~!维罗妮卡(Verronica),还是有两个“r”的!这真是太巧了!你知道,这世界上另一个用两个“r”的“维罗妮卡”做名字的人是谁吗? (Veronica,这个名字一般的拼法只有一个字母r) 伊森瞪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相信,又万分惊喜的样子,他继续大声说, 是我妈妈!哇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女警官一愣,抬起头的瞬间,她的脸笑逐颜开; 维罗妮卡警官不停地点头,表示这种巧合的概率真的很低,她也是第一次发现还有和自己重名的人...... 伊森开始不停地跟她说起自己母亲的事情,当然还包括他有多爱自己的妈妈...... 就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维罗妮卡警官在伊森的护照上敲了章,把护照交还给了伊森。 凯文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2相同的名字 我们依然在“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简”、“利”、“奇”、“信”、“情”。 五字真言的第五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情”; 所谓“情”,指的是, 共情,同理。 “情”字的核心,在于“共同”二字。 再简单点说,就是一种“相似”。 人,是一种喜欢“相似”的动物。 “相似性”,可以让人们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共情”。 如果某种“相似”的特征,还是人们认为极为罕见的因素,那么情绪上的共鸣就会格外强烈,“共情”的强度也会越大。 比如,一个拼写成两个“r”的“Verronica”名字。 “相似”能引起“共情”? 这听上去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还真有,让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3相似的面容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丽莎-德布洛恩,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她的实验目的是想知道,人们的决策到底会不会被“相似性”所影响。 于是,丽莎设计了一个“分钱”的游戏; 实验者两两随机匹配,我们叫他们A和B,依次对20元钱做出决策; 游戏者A面临两个选择: 一,和B平分,一人10块,游戏结束; 或者, 二,把钱交给B,丽萨教授还会额外奖励10块钱,让B来决策; 如果A选择了第二项,那么B也会面临两个选择: 一,选择把原来的20块,和奖励的10块,再次平分,一人拿到15块; 或者, 二,选择自己拿25块,给A剩下5块。 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考验A是不是“信任”B的游戏;(因为如果信任B,A的收益会更大,但如果B背叛了A,A的收益反而更小) 要知道,游戏伙伴是陌生人之间的随机组队,他们都不认识,谈不上任何信任; 但有一点设计很巧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面对面,而是通过电脑屏幕看到对方的“脸”之后,来决策的。 只不过,A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脸,并不是B真实的脸; 而是丽萨教授通过电脑技术,把A的脸和某一个陌生人的脸,通过整合之后产生的; 如下图, 图中左侧脸为游戏者A,右侧脸为随机的陌生人,中间的脸,是由左右两张脸取样重叠整合而成; 换句话说,游戏者A在电脑看到的游戏者B的“脸”,有一半和自己的“相似度”。 游戏者在观看时,并不知道内情,但他们总是隐隐觉得对方的脸有些“面熟”。 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看到有着“相似度”的整合脸的游戏者,有超过66%的A,选择相信B; 而看到完全陌生脸的游戏者,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会选择相信B。 (详细实验见:DeBruine,LisaM.,‘FacialResemblanceEnhancesTrust.’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B269(2002):1307–1312) 这个实验在提醒我们,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对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更友善。 4相同的生日 “共情”,是人们情绪上的共鸣,因此更多的受感性因素影响。 不仅仅是“面容上”,“名字上”的相似,甚至还可能仅仅是生日相同...... 来看另一个有趣的实验; 1989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恰尔迪尼,做了一个和“生日”有关的实验。 罗伯特教授把34名大学生分成两组,A组和B组; A组学生有一个特征,他们的生日都是1月21日; B组学生没有任何特征。 然后,两组学生都会获得相同的人物资料,然后依据自己对这个人的观感,进行评价; 比如,资料中的人物是著名的沙皇妖僧“格里高利-拉斯普廷”; 资料中对这个人的介绍是, 放荡成性,诱惑妇女; 装神弄鬼,祸乱宫廷; 荒淫无道,惨死结局。 其实,大部分读了这样的资料后,给出的评价都不会太好,比如B组学生; 可是,A组学生却对这个人的评价要好很多。 为什么呢? 哦,忘了告诉你,资料里还写了一句话, 格里高利,生于1869年1月21日。 (详细实验见:Cialdini,RobertB.,‘AnotherIndirectTacticof(Self-)ImageManagement:Boosting.’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5(1989):222–232.) 5思维共情 在“谈判秒杀力”的思考里,我们不得不反复审视“相似性”带来的共情和同理。 当然,谈判者没办法在每一个场景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名字、相似的长相、相同的生日; 那“情”的因素该怎么获取呢? 其实,共情的相似性,还可以是一个更简单的思维方式, 去成为对方,模仿对方的思考。 这种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一样能带来有效的共情能力。 当两个人的“思想”也呈现出“相似性”,你们的情绪也能产生共鸣。 举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疫情隔离,家里最多的就是土豆; 可是孩子们就是不愿意吃土豆,怎么办? 和孩子讲道理? 很难讲通。 想想该如何寻找到和孩子们的“相似性”,在思维方式上共情,在情绪上共鸣? 和孩子“相似”的思考里,土豆该怎么被喜欢吃呢? 做成炸土豆条,再配点番茄酱呗。 你再看看孩子们愿不愿意吃? “情”,共情,同理。 6小结 “情”,人性共同的秘密; 说服力亦是如此。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秒杀的五字真言第十六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