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池盖板厂家 [英] 迈克尔·芬德利 著 《现代艺术慢慢看》作者又一力作! 一位半生穿梭于艺术世界的老手,将艺术的“内幕”和盘托出。 在看透营销、虚荣的浮沫之后,让我们与艺术本身坦诚相对吧! 这个半世纪以来经手名作无数的人,教你如何磨练自己的眼光。 权威作者! 佳士得拍卖行前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 现任,纽约阿卡维拉画廊馆长。(该画廊有100年历史,且于艺术市场具有重要标杆作用。) 畅销十年,被誉为“关于艺术世界的最好作品之一”。 如果你是大众读者: 以让读者感同身受的“insider个人感受”、故事描写、内行八卦等视角写作。拒绝晦涩!带你从“艺术小白”变身“艺术话痨”。 如果你是专业读者: 超多实用干货。除去系统性讲解适用于艺术市场的知识,更多是作者个人多年经验的反思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 了解艺术市场的基本逻辑,能够大致估计艺术品的价格动向; 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的; 了解艺术交易,明白哪里有坑; 入门艺术欣赏,对艺术品形成自己的判断; 知道一兜儿内幕八卦。 《现代艺术慢慢看》 +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同一作者,解读不同的艺术参与角色,全方位解读艺术 ● 基础信息 书 名: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著 者:[英] 迈克尔·芬德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简介 [英] 迈克尔·芬德利(Michael Findlay) - 1945年生于苏格兰,佳士得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 - 芬德利很早就在纽约苏豪区创办画廊,他还在佳士得拍卖行工作了16年,曾任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总监,经手名作无数。现在,他是纽约阿卡维拉画廊的馆长,这座画廊有100年的历史,是艺术市场的重要标杆。 - 他对艺术品的眼光深受业内肯定,是多位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的伯乐。他多次受邀演讲,足迹遍及日本普利司通美术馆、纽约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北京大学。他的作品还有《现代艺术慢慢看:给普通人的欣赏建议》,已由中信出版·新思文化引进。 ● 内容简介 艺术世界像一场少数人的游戏,激动人心,却有着普通人不懂的规则。 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从金钱、社会、美三个层面,为你拆解艺术世界的逻辑。 金钱 是什么在创造艺术世界的财富奇迹?在20世纪60年代,你或许可以用几百美元的价格买到安迪·沃霍尔的画,四十年后,他的作品价值数千万美元。是什么在影响艺术品的价格?为何有的作品可以卖超过1亿美元?艺术品是一个好的投资选择吗? 社会 艺术对个体与社会的潜在影响,远超我们想象。一幅现代艺术画作被挂进公司食堂,让人们彼此交流起来,提振了士气;艺术捐赠可以悄然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形象,把犯罪者塑造成贤人。艺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与社会生活?谁在塑造我们的品位? 美 真正的艺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如何磨练自己的眼光,学会甄别优劣、体会艺术之美?在拆解艺术的商业、社会逻辑之后,迈克尔·芬德利带着他为艺术工作半世纪的伟大热情,教我们如何观看和享受艺术。无论升值或贬值,无论你是否真的会购买一件艺术品,艺术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名家评论、媒体评论 - 《艺术的价值》是迄今出版的关于艺术世界的最重磅作品之一,几乎涵盖了你想知道的一切,包括如何购买、出售、观看和享受艺术品。 ——米尔顿·埃斯特罗(Milton Esterow), 《艺术新闻》(ARTnews) 无论你是收藏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迈克尔·芬德利都是你了解当前艺术世界的最佳领路人。他几十年的经验、魔鬼般的机智以及对好作品的激情,引导着读者直面商业、社会和艺术本质之美中的逻辑。 ——迈克尔·菲茨杰拉德(Michael Fitzgerald,三一学院美术系教授) 芬德利的《艺术的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八卦),这些知识来自他投身于艺术事业的半生。 ——《外面杂志》(Out Magazine) 《艺术的价值》首先是对艺术爱好者的一个优雅的请求——永远不要停止欣赏,也不要认为世界已经揭示了它所有的秘密"。 ——《艺术+拍卖》(Art + Auction) 关于艺术世界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演变,芬德利传递给了我们有趣的观点。他倡导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和内在价值——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主题。 ——《华尔街日报》 ● 目录 引言 美惠三女神 6 第1 章 塔利亚: 艺术的商业价值 哪些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商业价值? 是什么让某件艺术品价值连城? 艺术与金融 艺术品市场可量化吗? 艺术品指数 购买艺术品是一门艺术,而非生意 艺术品估价:目的和方法 第2 章 欧佛洛绪涅:艺术的社会价值 初次相遇 家族、遗产和个人博物馆 在拍卖目录中不朽 艺术家,死或生? 家中展示 不必富有 免费艺术 艺术、阶级、社会 艺术表现 第3 章 阿格莱亚:艺术的本质价值 有关艺术品含义的理论 一见(与又见)钟情 知觉胜于信息 装饰 第4 章 马利的鬼魂 事情不再是从前那样 艺术与语言的影响 博物馆与财富恶魔 作为新闻与娱乐的拍卖 当代艺术商品化 我们的文化应得的艺术 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反思 复苏中的艺术品市场 2020 年 何种艺术价值是永恒的? 放松并享受 后记 帕里斯的评判 致谢 注释 图片来源 ● 样章 ● 试读 是什么让某件艺术品价值连城? 在 1984 年加入佳士得拍卖行前,20 年的艺术商人生涯已经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定价的事情,但在拍卖行的 16 年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决定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是不可知的,远远不能用常理来解释。 1997 年,有个在收藏印象派作品和 20 世纪画作的海外客户,让我在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中竞拍毕加索的一幅水粉小画,画的是一只鸽子(图 10)。拍卖开始的时候,我联系不上这位客户了,不过对他来说这只是个小玩意儿,估价在 18 万到 22 万美元之间。他之前告诉我他的妻子非常喜欢这幅作品,让我一定要买下来。我告诉他必须给我个上限。他非常不乐意,不停地说“买就行了”。我坚持让他报个上限,并且说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不会超过 25 万美元。“好吧,”他说道,“那就定 30 万的上限,但是记住,我要你把它买下来!”我当时非常有信心,直到叫价一路飙过了 20 万美元,而且还有几个竞拍者留在场内。在价格接近 30 万的时候,我真是左右为难,硬着头皮跟着叫到了 35 万美元。终于,在 36 万美元的时候,一锤定音,花落别家(加上佣金,总价达到了 39.85万美元)。第二天这位客户打电话过来。“我让我妻子跟你说,”他冷冷地说,“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她没拿到毕加索!”如果他当时在场,谁知道价格会飙到多高?他一定会成为买主。这幅作品值不值这个价呢?如果说那是你妻子的愿望,你也深爱自己的妻子,而且你的资金近乎无限,那就值;如果说你是想在未来不远的时间里把它卖掉,那就不值。 虽然拍卖行会说,竞拍价格体现的是买家愿意支付多少给卖家,但竞拍结果实际上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各种环境条件的结果,而并不总是代表真实的市场价格。一次误机、孩子感冒或是生意上的变故,都有可能让某件作品创下新高价格,或是让打了颇多广告的“大作”流拍。拍卖行把未卖出的物品称作“买回”(bought in),或者叫“归还原持有人”(returned to owner),而不愿意说“未卖出”(unsold),因为后者更难听。拍卖行希望有频繁的出价,为拍卖注入肾上腺素,这造成了“买家懊悔症”(为什么我要搞到这么高的价格?),以及正好相反的情况,“低叫价者解脱感”(谢天谢地我没继续出价!),以及“低叫价者懊悔症”(这么便宜,我怎么没跟?)。出于同样的原因,很多拍卖中的商品(包括被大力宣传的那些)都是被知道定价过低的经销商买走的。 拍卖结果可以在网上查到,只不过有各种靠不住的信息,最常用的一个网站是 Artnet.com。经验不足的收藏家以及越来越多的艺术顾问,只会用网上的统计结果去判断相近作品的商业价值。不过,除非能理解和作品直接相关的事实以及出售环境,否则原始数据也毫无用处。要准确估算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必须要熟知并权衡下列 5 个属性: ·出处 ·状况 ·真伪 ·公开度 ·品质 出处 艺术品一进入二级市场,在所有权上就有了历史记录。这作出处,这个来自法语的词汇意思是关于有价物品归属的历史。私人经销商、画廊或拍卖行出售的作品,都会有记录,简要地罗列前主人的信息。有时候,作品可以通过名称或简单的地点(例如“私人收藏,巴黎”)来识别,经手的经销商、画廊以及拍卖所的名字也有用处。拍卖的具体日期和收藏家持有的年头通常也会出现。除了出处,记录信息还应该标明作品的展出历史。某件作品若曾在一所或多所博物馆的展览中出现过,加上这些信息会增加名气。同理,若是被某些书籍和杂志提及,尤其是被出版过,也能增色不少。最重要的是出版一套包含这件作品的鉴赏全集。 对某些买家来说,作品前任主人的某些方面可能是额外的加分项。约翰·布莱恩成为莎莉公司(Sara Lee Corporation)首席执行官时,继承了创始人内森·卡明斯(Nathan Cummings)为公司发起的收藏。卡明斯本就是一位知名的个人收藏家,去世的时候,他的很多收藏品被出售了。布莱恩把收购卡明斯过去的藏品当成公司的一件头等大事。对他和公司的声誉来说,出处有额外的价值,但这种特殊类型的价值并不一定能转让。 参加过一次大展、被收入书籍,这些事情本身并不能增加太大的商业价值。不过,出处里若是有特别有名的人,确实对出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幅曾被知名博物馆收藏的油画,被认为比无名之人持有的相同作品更值钱。这引到了一个不常被人问出口的问题:如果一件作品如此重要,为什么它还没被博物馆收藏?露易丝娜·哈夫迈耶(Louisine Havemeyer)是位兼具品位与慧眼的收藏家,她的藏品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印象派展厅的核心组成部分,她这样的收藏家或许对作品的价格有积极影响。同理,那些其他方面完全相同,但被臭名昭著的纳粹战犯赫尔曼·戈林等人收藏过的作品,可能鲜有人问津。现实中,有恶名的收藏家往往不会出现在出处里,除非是有公众熟知的证据。无论什么时候,出处记录都需要专业的分析。例如,某种程度上,找到保罗·加谢(Paul Gachet)就能找到凡·高或塞尚的知名作品,因为加谢医生是两人的密友和赞助人。但是,加谢本人偏偏也是位画家,而且经常临摹自己收藏的作品,有时连签名都不放过,所以在没有其他证明真赝的证据前还是要留心。有吸引力的出处到底会让艺术品增值多少,这种事情其实很难判断。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前任主人若是一位知名收家,无论在世与否,都会让普通品质的作品增值,而对于本身就有很大价值的大作来说,这种价值贡献就要少得多。这种附加价值最高不会超过 15%,不过也有例外。苏富比 2007 年 5 月的拍卖中,有一幅罗斯科的《无题(玫红底色,黄、粉、紫)》[Untitled ( 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是洛克菲勒夫妇的藏品。 因为拍卖收入要用于慈善,戴维·洛克菲勒特意与这幅作品合照(图 11),而且苏富比拿洛克菲勒收藏过该作品这件事大做文章。这幅画最后拍出了 7 284 万美元。隔天晚上,佳士得拍卖一幅尺寸与日期相似的罗斯科作品,色彩可能略显平淡,出处确实要平凡得多,结果仅仅拍出了2992万美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