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传媒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非洲蜀黍,进中国!

2022-01-26| 发布者: 玛雅传媒|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非洲蜀黍进中国作者:乃一姆校稿:朝乾/编辑:养乐多19...
福利云播 https://www.tvke.cc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非洲蜀黍进中国

作者:乃一姆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1987年,电影《红高粱》横空出世。这部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独特魅力的影片走红世界,也让华北的重要作物——高粱为世人所知。

熟悉,又有点陌生

(图:壹图网)▼

其实,高粱这种农作物,不只是北方独有,在中国南方也同样存在高粱。

福建省金门高粱地

(图:shutterstock)▼

远道而来的“蜀黍”

高粱(古称“蜀黍”),为中国农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物种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悠远。

然而,高粱并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最新研究表明栽培高粱是原产于非洲,在大约于12000年前由非洲当地的野生种驯化而来。此后,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高粱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漂洋过海传入印度。

高粱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

非洲光照充足,为高粱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图:图虫创意)▼

至于高粱如何由印度传入中国,那就是又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风雨历程了。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高粱大致在两汉魏晋时期传入中国,该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有十一处发现了高粱出土的痕迹,它们分别位于辽宁、内蒙古、山西、广东、江苏、陕西及河南等省份。但是,它们很有可能并不是从同一个方向传入中国。

高粱大致传播方向(某一种说法)▼

其中一个方向便是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亚的粟特人早已掌握由印度传来的高粱种植作法,他们那个时候隶属于康居统治。汉武帝开河西、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贯通后,精于商贸的粟特人以及其他康居商团前来中原十分频繁。正是由于中原与粟特之间长期以来保持着的紧密联系,为高粱的传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丝绸之路将大量西域和西域以外的动植物物种带入东亚

而其中位居枢纽位置的粟特发挥了重要作用

滑动下图▼

另一个方向则是身毒(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中国云南不仅与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接壤,而且从云南西部怒江峡谷顶端的贡山边界,前往今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仅约有150公里,这里离古印度的核心地带也并不遥远。

云南虽然以高原为主且高山峡谷纵横

但也是多个大地理板块的交汇处

虽然古代大宗运输有困难,但可以支持作物传播▼

根据相关研究,最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凭借着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之间就已经开辟了一条互通有无的国际交流大动脉,这就是著名的“蜀身毒道”。通过密切的人员、物资往来,高粱很可能就在贸易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被带入西南地区,进而进入蜀地,乃至中原。

此外,根据广东的考古研究结果,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高粱入华的又一个传播方向。

多条路线来华(某一种说法)▼

高粱进入中国,只是其生存的第一步,留在中国的历程就更有一番趣味。

在高粱传入中国的早期,与人们想象中最早发家在黄土高原不同,它其实在长江两岸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不过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黍”,高粱最早的称呼——“蜀黍”也是由此而来。当然“蜀黍”一词在历史上某些特定时期,可能还是其它作物的代称。

确实很容易傻傻分不清(黍)

(图:Wiki)▼

而在北方,高粱在最初传入后,可能也有一次推广期,但由于小冰河期的到来,高粱在北方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甚至淡出了大多数北方人的视线。

直到唐末五代,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回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高粱本身耐旱、耐涝、耐盐碱的特性适应了当时土地开发的需求,以及高粱秸秆高大、挺拔,具有多种用途的属性,这一时期高粱在北方的种植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最终成为了农家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作物。

即将失传的手工制品——高粱秸秆扫帚

(图:图虫创意)▼

无论如何,这种外来物种通过文明间的交流,最终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成为了中华传统农作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并深刻改变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高粱虽然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几大主食之一

但也是重要的区域性主食

在中国以及在原产地非洲都有重要地位

(图:壹图网)▼

南方的高粱什么样

高粱,在我国的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由于高粱栽培区的气候、土壤、栽培方式的不同,栽培品种也极具多样性,故高粱的分布与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全国分为4个栽培区:春播早熟区,春播晚熟区,春夏兼播区和南方区。

其中,高粱的主产区却很集中,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为中国高粱的重要主产区,大致对应前三个栽培区。

东北也是我国高粱供应主产区

(图:图虫创意)▼

至于南方栽培区的范围,则与前三个栽培区几乎没有重叠,该区域包括华中地区南部和华南、西南地区全部。南方高粱区分布地城广阔,多为零星种植,四川省便是种植相对较多的省份之一。

在四川南部的泸州,有一类特有的高粱——糯红高粱,它在11年前就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可见其物种的地域属性和特殊性。

糯红高粱▼

这种位于南方高粱栽培区的珍贵地方特产,与前三个栽培区多为白、黄颜色的粳型高粱不同,泸州的糯红高粱为深红色,属糯高粱。因其特色的样貌,当地人也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红粮”。

皮薄红润的“红粮”,其外观也会给人眼前一亮,它穗大而籽粒饱满,每穗3000-4000粒,粒卵圆形,千粒重16克左右,籽粒具有角质率小的特点。它的支链淀粉则有另一项属性——易糊化,糊化后会使籽粒产生粘性好、不轻易老化的特点。因此,糯红高粱的生命力甚强,耐旱耐涝,凡种即收。

沉甸甸的糯红高粱染红了田野▼

具体到数据和成分,它和其他高粱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糯红高粱淀粉含量为62.8%,其支链淀粉比额超过90%,同时还富含单宁、花青素等物质。

为什么川南的泸州能养育这种作物呢?这得从泸州自身的优势说起。

泸州可以说是四川省的门户城市,它坐落于四川省东南部的最南端,这里正是今天云贵川渝四省市结合的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土地情况丰富。

泸州在四川的所在▼

例如盛产“红粮”地区的土质,多以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矿质养分较为丰富,富含有机质和磷、钾元素,沙、粘比例适当,呈微酸至中,保水供肥力好。

营养都藏在土里▼

泸州也是一座具有“要冲”地位的城市,它在地理上控扼两江(长江、沱江)和两河(赤水河、永宁河),自古以来就为锁钥一方的关隘重地。有长江、沱江两条大河和多条支流的存在,水源充足,这便为“红粮”的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之间的泸州▼

泸州另外一项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势,就是其北纬28度的地理位置。也是因此,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等一系列特征。特别是在泸州盛夏时期,炎热、高温伏旱,空气潮湿、云雾多的气候,形成了泸州糯红高粱的艳丽色泽、品质稳定的特点。

控扼两江的泸州

(滑动下图,图:图虫创意)▼

高粱,也可以喝!

*参考文献:

赵利杰. 试论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初步推广[J]. 中国农史, 2019, 038(001):3-14.

http://www.kepuchina.cn/xc/201810/t20181030_768977.shtml

http://www.anluyun.com/Home/Product/26266

http://www.luzhou.gov.cn/sq/zjlz/dlwz

http://jiu.people.cn/n1/2019/0723/c406324-31251307.html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壹图网

文中未做特殊说明的图片均由品牌方提供

END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玛雅传媒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玛雅传媒 X1.0

© 2015-2020 玛雅传媒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