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类财富——优秀的中华文明,也产出了种类繁多的物质财富——拥有多种宝贵的文物。 每一件文物的发现与回归,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难险程;而每一件文物,也都拥有属于它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它的存在,启示着我们要勿忘历史,也能让我们一窥到古代生活的面貌以及该时代曾经存在的时代意义。 文物回归的方式之一便是发现并自觉上交,比如,曾经有个13岁的小男孩,他把在游玩时捡到的文物玉玺上交后多年,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没想到在45年后专家又再次找上门来,这是为何呢? 故事的发生 中国从夏朝开始就拥有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而经过一代一代的朝代更迭,这些宝贵的文物便被一代代的流传下来,甚至每一代都有其新的宝物。 所以到了今天,中国成了历史文物大国,如若专家学者们要研究古代的历史,他们则会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文物着手。然而,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所以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也就代表着一方的特色。 比如拥有"历史名城"之称的西安,文物数量据说能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因此西安又被称为"文物之城"。而故事的发生地点就在西安的咸阳。 在四十多年前,有个孩子叫孔忠良,他在河边游玩时,发现河边有一块在阳光下能闪闪发光的石头,这块石头很快就吸引到了这个13岁小男孩的注意,他赶忙跑过去把这块发光的石头捡起来。 他把石头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发现这块石头的形状很是奇怪,而且上面刻有他不认识的字和图形。 孔忠良把这块新奇的石头拿回家给父亲看了看,而孔忠良的父亲也没有半点头绪。 最后,孔忠良的父亲仍是认为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认为它可能是一件不凡之物。 所以孔忠良的父亲决定带着这块石头到市里的博物馆去请专家做鉴定,经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一块玉玺,随后孔忠良与父亲便毫不犹豫地上交了这块国家文物,尽管贡献很大,但父子二人到最后只得到了20元车费的补偿。 "石头"的"不凡身价" 这块"石头"形状是方方正正的,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图文,经专家仔细地鉴定后发现,这是一块传世玉玺,而它的主人则是汉朝皇帝刘邦的妻子吕雉。 这块玉玺是由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雕刻而成的,玉质精美,玉石上面刻画的图案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螭虎,图案形象象征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与高高在上的权力; 而玉玺的底端则雕刻着四个篆体字——"皇后之玺",字体规整而大气,雕刻的艺术技法娴熟而又老练,实属为人间之罕见。 而玉玺之中所蕴含的信息量与艺术价值是无法预估的,在现在的今天,这块玉玺的发现为要研究西汉历史文明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不可言说的参考依据。 45年后的再登门表彰 谁也没想到这么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物竟会被一个只有13岁的小男孩捡到,但幸运的是,捡到如此珍贵宝物的小男孩有着崇高的人品,虽然最后只获得20元车费,但仍能毫不犹豫地上交给国家。 本以为过了40多年,事情也已经圆满的画上了句号。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45年后,文物专家再次登门来到孔家,这次的登门到底是为何呢? 原来,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清点文物时,又见到了这枚价值连城的玉玺。 专家们想起当时这是一个农民和他13岁的儿子亲自送来的,当时的博物馆与文物局只给了人家20元的车费作为补偿,并没有给他们一些奖励与表彰,这对人家拾金不昧的高尚精神是否存在打击或伤害,会不会使做好事的人心寒? 秉着这种补偿和奖励的心态,45年后,专家再次登门想要拜访并感谢这对拾金不昧的父子。 在2010年前后,博物馆向孔忠良补发了捐赠证书,2012年,在陕西省神州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上,发起人也就是登门表彰的专家王京平为孔忠良颁发了"为遗址保护作出杰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原本在王京平登门拜访时提出过会给孔忠良一些补偿和奖励,但孔忠良坚决地拒绝了专家们的好意。 在获得"为遗址保护作出杰出贡献"的荣誉证书时,他喜极而泣,也许是岁月的无情,当时只有13岁的小男孩现在已变成已显老态的老人,而仍然不变的则是,他为国舍利、不求回报索取的高尚人格。 无需回报的捐赠,从未有过后悔 孔忠良说:"没想到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国家还仍记得自己,当时毫不犹豫的捐赠,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一丝后悔。" 孔忠良身上的朴实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在当今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不求索取、拾金不昧的优秀榜样。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难得可贵的精神,才能让今天的我们有幸能在博物馆欣赏到如此珍贵的玉玺,才能让专家学者为研究古代的历史文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才能让又一件国家的宝贵文物回家。 无论如何,在现如今愈加物质化的社会,我们都提倡这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每一个角落涤荡。 总结:正是由于有像孔忠良这样无私奉献、拾金不昧、不求回报的人,我国的出土文物才能得到保护和保存。 文化的继承与传扬需要文物,而文物的保护和保存需要每一个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向孔忠良学习,学习他那种崇高的精神,让每一件历史的文物能一起与我们见证愈加繁华的盛世,而不是让它们过着离开国土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45年后的再登门表彰,是对他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也是激励我们对历史文物做贡献,只有千千万万个"孔忠良"加入到保护文物中去,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承接过去。 相关新闻 13岁少年捡到玉玺,交给国家不求奖励,45年后专家为何又找上门? 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村。 一个13岁的少年孔忠良,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只不过少年心性的他,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去家附近的一个水渠处游玩,顺便捡一些泡钉子和铜麻钱换些零钱。 这天,他又来到了水渠处游玩,突然他发现水渠边的泥土里,埋着一块小石头,“白的,跟大拇指长短差不多,方不方,圆不圆,陷在淤泥里。”孔忠良回忆说,他将这个小石头从污泥中抠了出来,然后看到上面好像刻了字,还雕刻着一个小动物,于是将其带回了家。 回家之后,孔忠良将这块石头交给父亲看,虽然孔忠良的父亲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而且模模糊糊地认出了这块石头上面的两个字“皇司”,但并不知道这个小石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但是,孔忠良父亲非常具有文物保护意识,他认为这可能是一件文物。之所以具有如此敏锐的文物保护意识,是因为他们所在的陕西,是多朝古都,曾出土过很多文物,就连他们村子附近都出土过文物,所以他决定,将这块石头带给专家看看。 皇后之玺 随后,他就带着这块白石头前往西安,将其转交给博物馆的文物部门。文物部门的专家端详了很久,越看越激动,最后告诉他:这枚印章是用上等的羊脂玉制作而成,上面雕刻的小动物是螭虎,螭虎是传说中的动物,一般用来象征皇权。 小石头上面雕刻的字,并不是“皇司”,而是“皇后”,这个小石头上一共雕刻了四个字“皇后之玺”。也就是说,孔忠良发现的小石头,是一块皇后玉玺。 这个玉玺高2厘米,长2.8厘米,重量虽然只有33克,但这个玉玺却价值连城,堪称国宝。孔忠良父子两人听到这颗小石头的真正价值之后,非常开心,当即将其上交给博物馆,分文不收。但博物馆的一位领导执意给了他们20元钱作为回家的路费。 博物馆的专家们在接收到“皇后之玺”之后,立即对其展开了调查,并前往孔忠良捡拾所在地进行考察,发现这里距离刘邦和吕雉合葬的墓陵非常近,只有1公里,因此猜测这枚玉玺很可能是吕雉所有。 另外,专家们还查阅了许多古代文献,试图从文献中找到这个玉玺的记录,结果真的在《汉官旧仪》发现了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这段描述记载说,皇后玉玺上面的文字,与皇帝的相同。而皇帝一共有6个玉玺,文字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从中可以看出,皇后之玺真的存在,并且《汉官旧仪》所记载的玉玺使用的玉也是白玉,雕刻的恰恰是螭虎,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一枚汉代皇后之玺。再加上距离吕雉墓陵如此之近,以至于专家可以肯定,这就是吕后所用的玉玺。 如果只是吕后所用的玉玺,那可能是人物比较传奇,赋予了这枚玉玺传奇感。但这枚玉玺更为重要之处在于,至今为止没有出土过一件汉朝的皇帝玉玺,这枚皇后玉玺也是目前为止,出土的仅此一枚汉朝的皇后玉玺,更是等级最高的一枚玉玺。 另外,虽然目前为止没有出土过汉朝皇帝的玉玺,但由于皇后玉玺的形式、规格大小等,与皇帝相同,所以对照着这枚玉玺,我们也能想象到皇帝玉玺的样子。 专家再度找上门 孔忠良和父亲将这枚玉玺交给博物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枚玉玺,而是老老实实地回家耕地种田,一切都回归了平静。 但在45年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度联系到了孔忠良,对其进行了表彰,表彰他捐赠皇后之玺的举动,也表彰他为文物所做的贡献。 时隔半个世纪左右,孔忠良回忆当初的捡拾白色石头以及上交文物的过程,乐呵呵地说:“咱就是个农民,捡到了宝贝不交给国家交给谁! 虽然我过得不算很好,但我从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