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传媒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如何看待当下港股科技龙头的投资机会?

2022-01-17| 发布者: 玛雅传媒|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报告摘要一、港股估值水平目前处于相对低位从历史PB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估值目前处在均值之下,最近十年的3...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ysxm/0-0-0-0-1.html

  报告摘要

  一、港股估值水平目前处于相对低位

  从历史PB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估值目前处在均值之下,最近十年的32%分位。从A/H溢价率观察,相对于A股而言,H股的折价已经到了十年以来的历史高点;港股相对于A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点。从价格的角度,即便是在重大的冲击下,恒指也只是在中周期的支撑上停留1个月(亚洲金融危机、港汇风波、新冠疫情)或者几个月(香港非典、全球金融危机),而11/12月股价最低点,距离中周期支撑位仅有2%,存在大概率触底反弹的预期。

  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港股估值修复主线

  监管的规范化、政策的完善,有利于互联网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互联网业凭借其货币资本(风投VC的积极参与,一二级闭环的机制)、制度资本(充分尊重创新,全员股权)、人力资本、用户规模的综合优势,在千军万马中胜出的这些公司,其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维的,它们的护城河还将长期存在。

  三、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投资价值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发布于2014年5月21日,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内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恒生一级行业划分,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中资讯科技业(HS)、医疗保健业(HS)、非必需性消费(HS)的权重占比最高,分别为48.03%、28.75%、14.14%。指数成份股研发营收比高于20%区间权重合计为35.29%,显著高于A股及港股全市场整体水平;成份公司对研发重视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ROE(TTM)指标为12.00%,净利润增速为48.76%,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2015年初至2021年末期间,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化收益为17.90%,年化夏普比为0.72,高于同期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恒生综指,业绩表现优秀。

  四、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认购代码: 513153)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跟踪标的,产品认购期为2021年11月5日至2022年1月19日,拟任基金经理为谭弘翔先生和何琦先生。华泰柏瑞基金2004年11月18日成立于上海,截至2021年12月31日,旗下在管非货币ETF产品共23只(未统计联接基金),合计管理规模1040.15亿元,具有丰富的ETF管理经验。

  港股市场展望:转变、成长与修复

1.1

  价值特征转变:从高股息到新经济

  由于恒生指数的“新经济化”,恒指在2020到2021年在价值特征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恒指的分红率(即股利/当年利润的比重)大约为40%,而更多引入新经济的股票后,该比例大幅下降至31-32%的水平。互联网、新能源、消费等诸多公司,由于它们寻求增长,因此股息率并不高,这样就拉低了恒指整体的分红水平。恒指在价值特征上正由“高股息、分红型”向“中等股息,成长型”的转变。

  从历史PB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估值目前处在均值之下,最近十年的32%分位。如果从A/H溢价率上观察,相对于A股而言,H股的折价已经到了十年以来的历史高点,这也反映了港股的估值与A股相比,已经处在了历史的低点。

  从价格的角度,即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非典,全球金融危机,港汇风波,新冠疫情五次重大的冲击下,恒指也只是在中周期的支撑上停留1个月(亚洲金融危机、港汇风波、新冠疫情)或者几个月(香港非典、全球金融危机),而11/12月股价最低点,距离中周期支撑位仅有2%,存在大概率触底反弹的预期。

  市场预期2022年恒生指数收入增速13%,利润增速9%,对比2021年恒生指数利润增速仅为4%,有明显的改善。

1.2

  修复主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修复行情

  游戏行业:供给决定需求,格局相对稳定,技术进步有望带动体验提升

  游戏行业是长坡厚雪的赛道,市场空间由优质供给驱动。游戏行业由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性,优质产品或新兴品类的出现、平台端的突破,都有可能驱动行业产生爆发式的增长。我们判断,游戏引擎、设备性能、厂商研发实力的提升,有望带动产品体验的不断提升,刺激游戏市场进入下一个爆发期。据SensorTower,高品质手游《原神》成为全球最快达成10亿美元流水的手游,证实了该路线的可行性。目前,腾讯、网易等头部厂商都在加大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在研产品大多具有大IP、高品质的特点,或将在产品上线后迎来业绩爆发。

  2021年上半年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竞争格局相对稳固。根据伽马数据,2021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规模达1505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手游市场1148亿元,同比增长10%;国产自研游戏出海收入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方面:据七麦数据,2021年上半年最盈利手游Top100中,腾讯和网易分别占据27款和16款;从收入口径,2021年上半年,腾讯和网易分别占据50%和14%的市场份额,腾讯和网易的行业领先地位依旧明显。

  互联网广告:刚需性行业,算法基础上新一轮赛点在内容

  互联网广告是刚需,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下增速放缓。202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4972亿元,同比增长13.9%。一方面,广告行业整体依附于实体经济,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广告行业经营额占GDP比重维持在0.88%左右。经济新常态下,广告收入增速整体下行符合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发展持续吸引广告主投放,互联网广告逐步成为广告主投放首选,其在整体广告收入占比2016年为35.5%,2020年达52.8%。

  互联网广告技术发展继续驱动行业拓展,法规出台规范行业生态。广告技术的提升使得互联网广告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客户洞察,提供更精准的营销,完成更好的转化目标,从而提升广告单价。与此同时,转化效果的提升也将吸引更多的新锐广告主与小微广告主,提升广告数量。目前,数据应用趋严以及隐私保护成为全球趋势。2021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资产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保护对象已经获得立法上的认可,数字化营销步入行业监管深水区。

  合规、好内容是未来互联网行业的主题。一方面,数据安全的保护使得平台需在已有数据资产上深度挖掘,只有更好理解用户,推荐出用户感兴趣的产品才能得到更高转化;另一方面,当算法提升到一定层次,深挖流量价值成为关键。算法与内容的融合将承载更深层次的信息传达,与用户产生更强共鸣,完成广告的持续推送与转化。基于此分析,我们认为互联网广告行业拥有更多数据资产的头部平台拥有优势;算法后的新一轮赛点在内容,拥有好内容的垂类平台同样拥有机会。

  社区团购:互联网巨头竞争进入半决赛

  2021年下半年行业洗牌,竞争进入半决赛。2020年以来,疫情为社区团购带来了用户,也同样带来了巨头。2021年下半年,多家公司业务收缩,滴滴的橙心优选、京东的京喜拼拼、阿里系的十荟团地区业务裁减。目前,美团的美团优选、拼多多的多多买菜居第一梯队。阿里巴巴进入局稍晚,3月成立MMC社区团购事业群,9月整合旗下“盒马集市”与“淘宝买菜”为“淘菜菜”,力争行业前三。率先摸索出社区团购商业模式的兴盛优选(腾讯、京东系)仍在在长沙等部分地区保持优势。在市场容量方面,根据各家在2021年初定下的目标以及各家目前发展情况,2021年GMV可达3000-5000亿元,预计2023年GMV达1.5万亿元。

  兴盛优选在部分成熟地区实现盈利让市场对社区团购盈利能力持乐观态度。参照兴盛优选盈利地区逻辑,其商品毛利15%-20%(行业约5%-10%),仓配等履约占比GMV约3%-6%(行业平均10%),团长佣金为GMV的10%(行业平均10%),其他费率(管理、营销、税收等)取行业平均6%,利率目前区间为-7%—1%。展望未来,当行业格局稳定后,团长佣金等补贴将下降。社区团购平台通过精耕细作继续挖掘供应链优势,稳态利率有望在3%以下的正数区间。

  短视频:拥有庞大用户基数与时长的高景气赛道

  用户数增长放缓,时长依旧高景气。从趋势上来看,短视频MAU及DAU增长已经开始放缓。截止2021Q2,行业MAU约9.05亿。时长上,根据极光数据,2021Q2短视频行业用户时长占比继续提升,达29.8%,全行业中保持排名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6.2%。用户人均日时长达90.7小时,同比增量为10.2分钟。目前市场上主要玩家为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北快南抖”差距拉开,视频号是最大变量。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K3战役后,快手DAU达3亿左右;抖音目前DAU突破6亿。微信视频号主要依靠好友点赞的私域为流量入口,用户增长迅猛,但人均时长还有待提高。根据视灯数据,视频号2020年开始启动,2020年底DAU达2.8亿,人均日时长为18分钟。2021Q2,DAU达3亿。

  我们认为,短视频两大巨头抖音与快手的策略出现了分化,快手仍在“破圈”,抖音开始挖掘存量价值。当流量增长放缓后,短视频需要强运营:1)轻度的干预无法得到内容质量的保障,低俗内容在算法循环下成为深潭;2)用户与时长的增长需要源源不断好内容的刺激,审美疲劳下,创新依赖内容运营。前期,快手的普惠价值使得其用户在私域中循环,时长向直播倾斜,用户量增长相对抖音乏力。根据管理层指引,未来快手DAU有望达到4亿。

  外卖:双向拓展下,市场高增长,稳定格局下运营效率提升仍是方向

  市场规模仍高增长,拓展空间广阔。2020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6646.2亿元,用户数达4.56亿人。

  1)用户:下沉市场空间仍大,外卖理念逐步被中老年人群接受。2019年,餐饮外卖在三四线城市居民渗透率仅为15%,而一二线城市渗透率达40%。60-70后用户激增,根据阿里本地生活大数据,一线城市70后用户月订单数首次超过5单,成为高粘性用户。

  2)品类:消费场景继续拓展,外卖呈品质化。用户量增长带动多样消费需求,如鲜花绿植、全球美食等的非正餐、非餐类外卖上升。与此同时,部分品牌入驻,高品质餐饮愈加受到消费者喜爱,高单价外卖单数提升。

  在过去,互联网行业处于野蛮生长期,诸多方面的监管存在空白,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市场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个别平台出现了平台限制竞争、价格歧视、定向广告滥用个人隐私、劳工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正是由于监管的规范化、政策的完善,有利于互联网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明确,缺失规范的环境只会导致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的加强恰恰证明了政府整治和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决心。互联网巨头已建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型治理体系的企业将能更长远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互联网业凭借其货币资本(风投VC的积极参与,一二级闭环的机制)、制度资本(充分尊重创新,全员股权)、人力资本、用户规模的综合优势,在千军万马中胜出的这些公司,其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维的,它们的护城河还将长期存在。

  智能时代启航,算力驱动未来

  在计算机被发明之后,催生了三个大的科技浪潮。一个是以PC/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时代;一个是以手机/移动宽带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时代。

  每一个大时代都有技术变革脉络。在PC时代,Dell电脑是硬件的受益者,微软公司是软件的受益者,相似的还有思科,AT&T,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曾经领导市场,但后来被苹果公司超过并替代,高通公司、ARM公司成为了英特尔的继承者,华为逐渐积累了网络技术的能力反超思科;在云计算时代,亚马逊一枝独秀,英伟达凭借了并行运算能力代替了高通的地位并收购了ARM公司,微软、苹果在全力保持自己在云计算的路上不掉队,国内阿里巴巴则在云计算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

  智能时代启航,算力驱动未来

  人类的大脑存有1011个神经元,神经元再分叉几千个突触,即人类大脑的神经突触的数量大约在1014-1015个,突触的工作方式近似于二进制运算,因此可以将人类历史上的著名计算机或者计算架构相比较。比如2012年ImageNet竞赛冠军设计的ALEXNET神经网络算法,大约在108突触级别,IBM深蓝则到了1010突触级别,谷歌公司的AlphaGo,其算力已经与人在一个量级,而中国第一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大约较人类算力提升100倍,当下世界第一的日本富岳超算,其算力大约是人类的400倍。

  从AlphaGo,人类已经见识到了当算力达到人类大脑之后的计算机,再通过适度算法的训练,其在某一项曾经认为的复杂任务上,比如围棋,能够在短时间赶上并超越人类水平。但就商业应用角度,这里存在性价比的问题,比如下图的超级计算机,日本富岳(全球第一),美国summit(全球第二),它们的算力虽然是人类的几百倍,但它们是一个服务器矩阵,富岳的功率是28,334.50 kW,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县城的用电量。

  由于能耗问题,尽管自2016年开始,在云端模式下,基于人类大脑级别的计算机已经出现,但我们似乎依然没有感受到它们对我们的生活的改变是突飞猛进的。伴随着最新的新能源汽车算力的武装,情况正在改变:

  在2022年,车载芯片算力将会达到200TOPS以上,而新能源企业的旗舰车型算力将会配置400TOPS以上算力(采用多Soc方案)。按照行业的普遍认识,100TOPS已经步入到L4级别的入门能力,而几百到1000TOPS则可胜任无人驾驶的几乎全部场景。因此,我们认为汽车芯片达到L4级水平,将是人类智能化进程的一次新起点,它标志着以云计算方式展开的算力革命,正在悄然进入到终端形式,即越来越多的特定任务将会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同时,华为预测,在2030年,整车算力将会提升至5000TOPS算力,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8年里,每TOPS的功耗与成本,将会快速降低。

  回到科技周期的划分,2022/2023年将会是新技术的周期起点:

  首先,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搭建基本完成,标志是相对较低成本就可以获得与人类大脑相似的算力水平,按照目前成本水平,每租用500-1000T Flops算力价格(相当于人的大脑),在主流的云平台上的报价大约在几十到100美元/小时,预计明年与后年将稳定下降至几十美元/小时,这大约相当于美国人的工资水平。

  其次,相似算力的终端出现。2022年,英伟达、高通、华为、特斯拉等主流公司的并行芯片算力水平将达到几百T,这已经胜任L4以及无人驾驶的需要,随着成本的下降与功耗的降低,大算力车载芯片,将快速成为未来车企的标配。伴随着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升,无人驾驶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而随着曾经的车型设计、客户定位、服务体验的车企的差异化,都将被摩尔定律基础的无人驾驶能力所冲击,这将是一种“降维”差异化。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内卷”式的无人驾驶浪潮将徐徐拉开。

  为什么终端算力革命是在汽车而非手机,或者其他形式的终端产品上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功耗问题。由于手机或者AR/VR眼镜,其体积约束了能耗,能耗进而约束了算力。例如,现在主流的手机采用的高通骁龙888 Plus处理器,其算力为32TOPS,如果不是由于体积约束,其可以向汽车那样通过多Soc架构去实现算力升级,但手机天然的使用场景就是移动化,因此在算力与移动性上始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无人驾驶技术,是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人工智能应用,它高度智能,因此一旦无人驾驶成熟,基于该技术的改良与再定位,也将推动通用机器人的成熟,比如无人快递车、更加智能的扫地机器人、机场行李车、甚至是简单的机器人保姆。一个数以十亿乃至百亿计的通用机器人时代,将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又一次重大变革。

2.2

  全球市场科技股长期回报优秀

  回顾历史,资本市场向来不吝啬于向拥抱科技创新的头部公司投以丰厚的回报。自2009年以来,代表美国科技行业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业绩表现优异,自2009至2021年9月30日的近11年间,年化收益高达21.04%,大幅跑赢代表大盘股市场的标普500指数,后者同期年化收益仅为13.23%。

  具体到个股层面,近年来,不论在美国市场或是中国市场,科技龙头公司的股价均收获了可观的涨幅。美股市场以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和Google五只代表性股票组成的FAANG,在2010年到2021年9月期间大幅跑赢纳斯达克100。而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天团ATMX同样不甘示弱,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四家公司2020年至今涨幅远超同期恒生指数。

  截至2020年底,中国信息业在GDP中的占比为3.7%,美国信息业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虽然近年来中国信息业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但与美国尚有较大差距,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截至2020年底,美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总市值占比已经攀升至30.9%,而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总市值占比仅为15.0%,可以预见未来科技行业在资本市场有望迎来长期的发展机遇。

2.3

  科技行业中概股云集香港市场

  2018年,港交所对上市交易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主要包括允许无收入或同股不同权股权架构的企业在港上市,并且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允许其申请在港交所作第二上市。改革内容进一步便利了内地科技独角兽赴港IPO,以及已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港股。港交所改革创新后的优越条件已经吸引了大量中概股赴港上市;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百度、哔哩哔哩、美团、小米、快手等在内的多家中概科技公司完成在港上市。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投资价值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发布于2014年5月21日,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内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3.1

  龙头云集,成分股平均市值超2000亿港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成份股数量为50只,其中成份股总市值(港元)落入200亿以下、200-500亿、500-1000亿、1000-2000亿、2000亿以上范围的权重分别占3.64%、6.76%、10.21%、10.31%、69.07%。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份股平均市值为2188.47亿港元,低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指数,高于恒生综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占比合计为68.32%。按恒生二级行业划分,前十大成份股中软件服务(HS)、药品及生物科技(HS)行业个股出现频率较高。前十大重仓股的第一主营业务分布广泛,涵盖外卖、智能手机、生物制剂、智能汽车、直播服务、光电、半导体等多个科技行业细分领域。

  表5:指数前十大重仓股(截至2021.12.31)

3.2

  成份股主要来自资讯科技业(HS)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恒生一级行业划分,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中资讯科技业(HS)、医疗保健业(HS)、非必需性消费(HS)的权重占比最高,分别为48.03%、28.75%、14.14%。总的来看,指数成份行业科技创新属性突出,技术要求较高且发展较快。

3.3

  注重研发投入,创新奠定成长潜力

  将年报研发支出合计除以营业总收入,计算得到研发营收比,作为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参考指标。2020年报显示,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份股中,研发营收比处于10%~20%区间的成份股权重合计为13.73%,高于20%区间权重合计为35.29%,指数成份股研发营收比显著高于A股及港股全市场整体水平。指数成份公司对研发重视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

  近年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重仓股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的趋势明显。以美团-W为例,2020年美团的研发支出合计为129亿港元,相比2016年增长396%,复合增速高达41.07%。

3.4

  盈利能力优秀,净利润增速较高

  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ROE(TTM)指标为12.00%(中位数法),高于恒生综指、中证500,盈利能力优秀。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净利润增速为48.76%(中位数法),高于创业板指、中证500、恒生综指,具有较强的成长性

3.5

  公募基金加速布局港股赛道

  自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投资港股总市值和基金数量逐年增加。其中,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开放式基金的港股持仓总市值由2018年一季报的302亿元,增加到2021年三季报的3474亿元。2018年一季度共有33只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投资港股,该数量于2021年9月末攀升至760只。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涌入港股市场,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受到南向资金关注度较高,其中不乏港股通持股比例超过港股总股数10%的个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指数成分股中港股通持仓市值规模前5名分别为腾讯控股、美团-W、小米集团-W,其港股通持股数量占港股总股数比例分别为6.28%、5.69、11.60%。

3.6

  指数历史业绩表现优异

  2015年初至2021年末期间,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化收益为17.90%,年化夏普比为0.72,高于同期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恒生综指,业绩表现优秀。

  从净值走势来看,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2015-2021年初表现较好,大幅超越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恒生综指的表现。受互联网行业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指数2021年下跌幅度较大,但长期业绩仍跑赢前述指数。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

4.1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认购代码: 513153)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跟踪标的,其拟任基金经理为谭弘翔先生和何琦先生。作为一只纯港股通基金,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受惠于互联互通机制,具有交易效率高、不受QDII额度限制、管理相对便捷的优势。

4.2

  拟任基金经理简介

  谭弘翔先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金融工程专业硕士。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基金业务部经理。2020年7月加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指数投资部部门总监助理。2021年3月起至今,先后担任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ETF、华泰柏瑞中证稀土产业ETF、华泰柏瑞中证科技100ETF、华泰柏瑞中证企业核心竞争力50ETF、华泰柏瑞创业板科技ETF、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品牌消费50ETF等产品的基金经理。截至2021年12月31日,谭弘翔先生在管ETF总规模为23.45亿元(未统计联接基金)。

  何琦先生: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曾任汇丰银行证券服务部证券结算师,2008年11月加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交易部高级交易员,海外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2017年7月起至今先后担任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华泰柏瑞亚洲企业、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50ETF、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华泰柏瑞港股通时代机遇A、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QDII)等产品的基金经理。截至2021年12月31日,何琦先生在管ETF总规模为65.96亿元(未统计联接基金)。

4.3

  华泰柏瑞基金基金ETF布局

  华泰柏瑞基金2004年11月18日成立于上海,旗下拥有中长期业绩卓越的主动权益基金,行业领先、特色鲜明的ETF产品,业绩稳健、风控严密的固定收益产品和布局完善、长期超额收益稳定的量化产品,以及多只专户、QFII投顾产品,致力于为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丰富的资产配置工具与全方位的财富解决方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泰柏瑞基金旗下在管23只非货币ETF产品(未统计联接基金),涵盖宽基指数型ETF、主题指数型ETF、策略指数型ETF等分类,合计管理规模为1040.15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泰柏瑞红利ETF、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规模均超百亿。

  总结

  港股估值水平目前处于相对低位

  从历史PB估值水平来看,港股的估值目前处在均值之下,最近十年的32%分位。从A/H溢价率观察,相对于A股而言,H股的折价已经到了十年以来的历史高点;港股相对于A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点。从价格的角度,即便是在重大的冲击下,恒指也只是在中周期的支撑上停留1个月(亚洲金融危机、港汇风波、新冠疫情)或者几个月(香港非典、全球金融危机),而11/12月股价最低点,距离中周期支撑位仅有2%,存在大概率触底反弹的预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港股估值修复主线

  监管的规范化、政策的完善,有利于互联网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互联网业凭借其货币资本(风投VC的积极参与,一二级闭环的机制)、制度资本(充分尊重创新,全员股权)、人力资本、用户规模的综合优势,在千军万马中胜出的这些公司,其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维的,它们的护城河还将长期存在。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投资价值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发布于2014年5月21日,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5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内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恒生一级行业划分,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中资讯科技业(HS)、医疗保健业(HS)、非必需性消费(HS)的权重占比最高,分别为48.03%、28.75%、14.14%。

  指数成份股研发营收比高于20%区间权重合计为35.29%,显著高于A股及港股全市场整体水平;成份公司对研发重视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创新成长潜力。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ROE(TTM)指标为12.00%,净利润增速为48.76%,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2015年初至2021年末期间,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化收益为17.90%,年化夏普比为0.72,高于同期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恒生综指,业绩表现优秀。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认购代码: 513153)以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跟踪标的,产品认购期为2021年11月5日至2022年1月19日,拟任基金经理为谭弘翔先生和何琦先生。华泰柏瑞基金2004年11月18日成立于上海,截至2021年12月31日,旗下在管非货币ETF产品共23只(未统计联接基金),合计管理规模1040.15亿元,具有丰富的ETF管理经验。

  注:本文选自国信证券于2022年1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智能时代启航,算力驱动未来—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投资价值分析》。

(文章来源:量化藏经阁)

文章来源:量化藏经阁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玛雅传媒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玛雅传媒 X1.0

© 2015-2020 玛雅传媒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