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诗人 http://m.touzitop.com/ysjx/4932.html 前两天,有个“可爱的”新闻在社交网络刷屏了——《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怎么办!?》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125136 ) 乍看有些无厘头,但故事却像个小型社会实验。因为裙子的“漂亮”和“凉快”,一个小男孩决定穿着裙子去上学。 除了似乎与男生惯有的穿衣规范不同,男孩的父母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还带着他一起挑了一件他喜欢的蓝色裙子。 在穿着裙子进入校门之后,事情渐渐变得复杂。同学们觉得很新奇,下课后纷纷过来“围观”,大部分的评论是善意的,带着儿童特有的天真,“你穿裙子就像大树长了尾巴”。 也有女生认为“穿裙子没什么嘛”。但是,也有男生开始掀他的裙子,让他感到“非常不舒服”。当然,事后掀裙子的家长道歉,“道理说明白了,还是好朋友”。 引发许多讨论的,或许是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在某堂课上,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批评了小男孩穿裙子的行为,“男孩就要有个男孩的样子,怎么能穿裙子”。 有几位女生举手反对,认为男孩也有穿裙子的自由,女生也可以做一些男生做的事情。但都被老师一一驳回了。 最后,小男孩的父母在孩子回家后,对他念了一百多条来自朋友圈的留言,不同的叔叔阿姨都在鼓励他,“裙子很漂亮!”小男孩变得开心起来。 小男孩的父亲在事后表达,“儿子只不过是穿了裙子,裙子很容易就脱下来了,但还有很多孩子他们的声音不好听,长得不好看,个子矮小,他们会受到嘲笑,蔑视,甚至是欺凌。他们怎么办?” 即使我们现在不一定要面对教育孩子的状况,但这其中透露出的某些问题,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孩子怎样能够表达自我,并且拥有个人的成长空间?如何让他们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更为自由地生长?而做出“不合常规”的事,是否意味着“格格不入”和“唱反调”? 今天接着这类讨论,我们希望分享周轶君在看理想app的节目《教育观念20讲》里关于自信与独立思考的讨论,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启发。 讲述 | 周轶君 来源 | 周轶君:教育观念20讲 (文字经删减编辑) 01. 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 孩子的性格害羞,缺乏自信,有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将来不能融入社会,或者不能好好展现自己。首先,这些都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天生自信的情况并不多,加上未成年人是敏感的,稍微多一点外部刺激,就可能让他备受打击。更何况,父母的性格影响也很重要,成年人也是在不停学习中变得更有信心。 遇到羞涩的,不肯说话的孩子,我会在事后把他们拉到一边,单独跟他们讲:“你知道吗?人为什么会害羞,因为这个人太棒了,怕被人注意到。所以,刚才你有点不好意思,不是因为你不好,相反是因为你太好了,我们需要让大家看到你的好。”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的眼睛里亮起来,这样他们不会太自责。尤其是第一次公开讲话失败的时候,家长切记要鼓励,不能以言语、表情流露出失望,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没信心。 我在英国一所男校采访的时候,看到西装革履、才十岁的孩子们侃侃而谈,这让人很惊喜。对英国历史的阅读以及在英国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说话”这件事在英国是一项国民技能。首相也好,出租车司机也罢,都以说些漂亮话、逗人的话为追求。 议会,parliment,意思就是“说话的地方”,学校里不但有专门的演讲训练,校外也有各种演讲、辩论比赛。我们中国人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这句话没错,但是21世纪的今天,口头沟通的重要性已经没人能否认了。 讲话能提升自信,发挥影响力。一名英国教师告诉我,说话是个体被其他个体或群体接受的最基本渠道。当一个人感到自己传递的信息被其他人接收,自己的想法产生了说服力,自然就对自己多了一份确定。 02. 如何培养一个“有想法”的孩子? 卡迈恩·加洛(Carmine Gallo)是美国的一名沟通专家,他提出“孩子应该趁早学会演讲技巧”。他写了一本书分析TED演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是,“想法,是21世纪的货币”,大人小孩都得学会如何推销自己的想法。 请注意,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让孩子好好讲话的第一步,并不是“身姿挺拔,发音清楚,语调抑扬顿挫”,尽管这些也很重要,但第一要素,是有“想法”。 有想法,有感情,才能言之有物。事实上,当孩子有真正的意见需要表达时,往往能说得不错。卡门卡洛Carmine Gallo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劝说父母买东西或者允许他们做一些什么事情时,孩子的演讲技巧往往突然发挥得特别好。甚至有个女孩用8张幻灯片说服家长给自己买一只小狗。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抓住孩子有感而发的时刻。而要做到“有想法”,平时必定有积累。孩子应该广泛阅读,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不要认为因为是孩子,就不需要去了解新闻时事。 英格兰历史最悠久的学生辩论大赛名为School’s Mace,7-13岁的孩子可以参加,2020年的辩题就包括“是否应该推动强制免疫”。要来讨论这样的题目,怎么可能平时不关注时事? 这项比赛还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似与差别,尊重人类的不同价值、了解历史,学会系统性地查找资料。 “有想法”的表达第二关键点,是逻辑和修辞。 逻辑是以理服人的基本公式,修辞是如何以情动人。这两点,都能帮助我们提高讲话的质量。 逻辑是辩论必杀技,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先举一个经典的通过逻辑推理,来驳倒小朋友霸占玩具的例子:小明抱着乐高玩具不跟弟弟分享。家长说,来教你们一个逻辑推理:“小明的玩具是乐高”,不等于“乐高都是小明的玩具”。 这个时候,小明脸上出现茫然,然后家长接着讲: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小明的妈妈戴眼镜。不等于戴眼镜的都是小明的妈妈。橘子是黄色的。不等于黄色的都是橘子。 说到这里,小明可能已经笑起来,愉快地做出各种类似句式推理了:小明是男孩,不等于“男孩都是小明”……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回到主题:“小明的玩具是乐高”,不等于“乐高都是小明的玩具”。 所以小明的弟弟也可以玩乐高,小明这时会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接受让弟弟玩一会儿。这是小明人生对逻辑的初体验。或许很快也会用来跟其他孩子辩论。 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孩子接触一些逻辑,对培养她们思考与讲话的方法会有很大的推动。 除了讲话有逻辑,重视论点,还要告诉孩子,要勇敢发问。世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如果是你真心想问的,千万别担心别人都知道了而不敢发问:你想问的,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所以要在教室里勇敢举手。这个我有深刻的体会。 在剑桥学习时,有一门课是经济学,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特别不敢问问题,怕出错。有次我一节课也不敢问,觉得这个前提假设恐怕早就被想到了吧。 下课之后,大家纷纷往外走,我才鼓足勇气,单独问老师。结果老师大喝一声:同学们都回来!我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这件事教育我,任何时候有疑问,要敢于说出来。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不过,提问时也要注意简洁,别走向另一个极端:找机会发表个人感言,切忌在提问的时候,为了炫耀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占用其他人的提问时间。 03. 独立思考,不意味着唱反调 思辨(critical thinking),被教育学家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思,是谨慎而深入地解析问题,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症结。辨即明辨,与辩论的辩不同,目的是看清是非真相。思辨,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思考,能够分辨。 加拿大的教育网站Steam Powered Family的一篇文章写到,在如今的教育中,孩子并不是总被鼓励培养批判性思维、质疑老师的话。 当老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时,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并不多。让孩子单纯按照指示行事,会让他们在未来面临风险。也就是说,纯粹让孩子听话,是危险的。他们应该习惯于对收到的外部指令,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跟从。 怎样获得思辨能力?下面我会逐步拆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具体怎样做。 首先,培养孩子思辨的第一步是家长要鼓励质疑。 我在以色列采访的时候,特拉维夫大学一名教授说到他4岁的孙女:叫她去刷牙,她问“我为什么要刷牙”,叫她穿衣服,她问“我为什么要穿衣服”。这样的孩子会把家长搞崩溃的。但那位教授跟我说的时候,分明是带着自豪感,以色列的文化是鼓励这样不断质疑的。 这样可能会降低效率,但好处是,或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真的能够通过质疑找到更好的方法。 第二步,要让孩子学会去找证据来判断,找资源来解决。 家长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三个问题来进行提问。尤其“你是怎么知道的”,家长可以用来要求孩子提供他们的证据和逻辑,帮助他们反思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思考别人是否会得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家长不需要很了解孩子正在学习的领域,不需要提供答案,只需要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聆听他们、给出回应。同样的这三步问题,孩子们学会了以后,可以用它去检验他们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是跳出框架思维的能力,多问“为什么不”。 “为什么不呢”,这个简短的问句,可以用来启发孩子,如何看待一个既定答案。孩子的世界里,有太多成人设定的“禁止区域”,如果他们问“为什么不呢”,反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禁止”背后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保护了他们,还是真的可能是一条站不住脚的禁令。 第四步,可以用游戏做思维训练。 如果孩子年纪很小,家长也可以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藏在身后,与他们问答,让他们根据线索来推理自己手里拿的是哪个玩具。 如果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尝试更加抽象的方法。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爱侦探故事书的。除了跟他们一起破案,家长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他们“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哲学书,帮助启发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什么是幸福,钱有什么用,为什么有人会做坏事?人有懒惰的权利吗?好看重要吗? 除了阅读哲学书,孩子在体育场上思考“怎么办、怎么做”,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途径,而且即时可以检验他们的思考成果。比如,攀岩,田径、就需要事先规划路径,预测各种可能,团队协作的球类竞赛,更需要智勇双全,把思考能力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 最后,特别要跟家长们分享,思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这些都不代表一味唱反调。 不止一次,我看到父母们的留言:让孩子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不会在学校格格不入,长大了,也不能融入社会?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实,为什么有自己的想法,会意味着格格不入呢? 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意味着“捣乱”。经过思考,或许他们会更加领会家长与老师的意见为什么是对的,会把这样的指令举一反三,用于其他事情。也可能,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是错的,或者不全对,那么就需要用恰当的方法提出来,一起找到更好的可能。 家长不需要交代孩子:“老师的话不一定是全对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认为老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老师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样说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说?”多来几次这样的思辨,孩子不但知道老师“不一定全对”,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 在有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容易陷入一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但是,独立判断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性、真实地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尽量做出最好的选择。 这选择,或许也包括了短暂的妥协。但无论如何,它都意味着掌握主动。而有意愿和方法做出改变,不失为一件好事。 ![]() |